重症八仙:宏大篇章里的精彩插曲

2020-08-18 来源:健康报


 


 右图为“重症八仙”合影 潘松刚摄

  □首席记者 刘志勇

  武汉疫情防控后期,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救治专家组的8位专家留守当地,攻克最后的“重症堡垒”,逐渐以“重症八仙”的称号被社会各界所熟知。他们是:

  北京协和医院 杜斌

  北京朝阳医院 童朝晖

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邱海波

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康焰

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管向东

  北京宣武医院 姜利

  苏北人民医院 郑瑞强

  中部战区总医院 赵蓓蕾

  医师节寄语:作为医生,能够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一些事情,我们感到踏实和欣慰。如果错过了,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。

  “我在北京,支援地坛医院的工作还没结束。”

  “我在乌鲁木齐,正在爬楼梯,要去病房。”

  “我在新疆喀什,刚从病房出来,一会儿要参加一个线上学术会议。”

  近日,记者先后拨通了姜利、邱海波、管向东3位专家的电话。

  无一例外,他们仍在不同的地点,奋战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第一线。

  “疫情不退,就没有理由撤退”

  “就我个人而言,‘重症八仙’这个叫法会让我觉得有些压力。”采访中,邱海波开门见山地说,8位专家只是万千医务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,“所做的工作,并不能代表重症医学专业,更不能代表整个医疗救治”。

  在武汉奋战99天,在黑龙江战斗17天,在吉林战斗23天,进入8月又转战至新疆乌鲁木齐。邱海波说,无论在哪里,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,都来自重症医学、呼吸、感染、感控等多个学科专业。即使在重症医学专业领域,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并肩作战。“与新冠肺炎的较量,有无数的医务人员在默默付出。‘重症八仙’只是代表医务工作者的一个微小符号,只是抗击疫情宏大篇章里的一个小插曲。”

  “我是乌鲁木齐人,能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,心里很踏实。但离开家太久,还是会有些愧疚。”邱海波说,86岁的母亲,妻子和孩子,都很支持他的工作。他也希望能早点撤出战斗,因为重症专家撤了,就说明重症患者基本没有问题了,“但疫情不退、战斗不息,就没有理由撤退”。

  “为了挽救生命,这算不上什么”

  “我们这一群ICU大夫,大半年东跑西颠,说不累肯定是假的,但是为了工作,为了挽救生命,这真的算不上什么。”接通电话时,正在新疆喀什支援重症患者救治的管向东,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。(下转第3版)(上接第1版)

  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,他在指导当地重症患者救治之余,刚刚忙完了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的工作。

  “新冠肺炎感染后期,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、肾功能衰竭、循环衰竭,重症医学的专业化科学监测、生命支持与救治,是有效减少死亡的重要措施。因此,新冠肺炎阻击战迫切需要大批重症医学医护人员奔赴一线。”1月29日,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、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、中国疾病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,向全国重症医学专业的同道发出倡议书,管向东起草了其中这样几句话。

  本届以“重症战疫”为主题的线上年会,有超过15万名来自全国的重症医务人员注册参会。管向东说,这充分说明了战“疫”期间医务人员对学术交流的高度重视。

  “每一个角色都不可或缺”

  1月底2月初,武汉经常连日阴雨。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专家组成员,姜利只身一人来到武汉,直接进入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开展工作。

  对于被称作是“一个人的医疗队”,姜利表示,“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我的战友来自不同的单位,大家抗击疫情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。”回想起初到武汉时的经历,这位干练的重症医学科医生坦言,“那段最困难的时期确实是最难忘的”。

  4月底,离开奋战了近百天的武汉回到北京,姜利休整几天后,回到北京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工作岗位。仅仅过了一个多月,以新发地批发市场为中心,北京市突然出现新的疫情,姜利再次接到征调命令,支援北京地坛医院的重症患者救治。

  谈及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,姜利认为,医生队伍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,但医疗卫生界的贡献绝不仅仅来自临床医生,公共卫生队伍深入开展社区防控,为遏制疫情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。“抗击疫情,每一个角色都不可或缺。”姜利说。

分享到:
0